学院要闻

舞蹈教研室开展非遗田野调查:赴兰田瑶族乡专访舞草龙传承人​

为深度挖掘桂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赋能舞蹈创作与人才培养,2025 年 9 月 25 日,桂林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苏原春带领团队,驱车前往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民族文化综合楼,专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田舞草龙习俗” 代表性传承人韦汉贻。团队成员包括舞蹈教师黄程瑶、2022 级舞蹈学大四学生朱春媛,此次活动围绕 “非遗素材挖掘” 与 “学生田野实践” 两大核心目标展开。


一、聚焦非遗技艺,深挖创作素材

在兰田瑶族乡民族文化综合楼的非遗展示区域,韦汉贻传承人提前准备好草龙编扎工具、成品草龙及相关历史资料,为团队详细讲解兰田舞草龙的文化渊源与技艺特点。从草龙制作中 “糯禾秆编扎 3000 片龙鳞” 的传统技法,到 “竹片龙骨 + 渔网连接” 的创新结构,韦汉贻现场演示编扎流程,直观呈现草龙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化过程。

  团队重点围绕舞草龙的实践环节展开调研。针对 “祭神龙” 仪式的香案布置、焚香祈福、锣鼓伴奏等流程细节进行记录;对九节龙身的 “咬尾”“穿窜”“盘旋”“跳跃” 等核心舞步,苏原春主任结合舞蹈创作需求,提出 “田间巡游轨迹转化为舞台空间调度”“瑶服配饰摆动韵律融入肢体语汇” 等思路,为后续舞蹈作品开发积累素材。


二、指导学生实践,助力论文选题

作为 2022 级舞蹈学学生,朱春媛此次随队参与田野调查,核心目标是为毕业论文寻找选题方向。在调研过程中,她全程参与访谈记录,不仅重点收集韦汉贻传承人提供的草龙制作图谱、收徒台账、申遗影像资料等实物与文献素材,更围绕韦汉贻深耕草龙技艺 30 余年的传承经历,深入探讨当前兰田瑶族草龙舞在技艺传授、传播推广、当代适配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尤其关注其独创竹片龙骨结构、招收 30 余名学员等创新实践案例,并结合《舞蹈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中 “非遗传承与舞蹈研究” 的相关方向,与团队展开深度讨论。

经过现场梳理与分析,朱春媛结合调研所得的一手资料,初步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为《兰田瑶族草龙舞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 —— 基于韦汉贻传承实践的思考》,计划后续通过跟踪草龙舞排练、访谈学习技艺的村民、梳理地方非遗保护政策等方式,进一步补充田野调查数据,系统分析草龙舞传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炼韦汉贻传承实践中的创新经验,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理论参考。苏原春主任与黄程瑶教师针对选题的研究维度、案例分析方法、创新发展路径的探讨方向给出指导建议,确保实践调研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让论文更具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三、搭建合作桥梁,推动非遗传承

访谈过程中,韦汉贻传承人对桂林学院团队的调研工作表示支持,他介绍目前已有 30 余名本地村民跟随学习草龙编扎与舞龙技艺,并表达了 “推动非遗走进校园、与高校合作开发教学方案” 的意愿。双方就 “青少年舞草龙教学内容设计”“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策划” 等话题初步交换想法,为后续校企(校地)合作奠定基础。

苏原春主任表示,此次挖掘的兰田舞草龙非遗素材将纳入桂林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舞蹈教研室的创作资源库,探索非遗文化与舞蹈艺术的融合路径;同时将持续指导朱春媛完成毕业论文,以学术研究助力非遗传承实践,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境、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提供高校智慧。未来,团队还将继续深入桂林各区县开展非遗调研,推动本土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创作的深度结合。

调研团队实地参观交流


一审:苏原春二审:黄丽娟三审:周杰责任编辑:黄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