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2 日下午,金融与法律学院科研兴趣小组启动大会在 3207 会议室圆满举行。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至善学者刘殿国教授出席会议,全体新入职教师、对科研感兴趣的老师参会。会议由教学负责人主持,通过多环节深度交流,为科研兴趣小组发展锚定方向,为青年教师科研成长注入动力。
“铸师魂・正师风”—— 强化育人根基,筑牢学术底线
大会伊始,学院党总支书记围绕学术诚信,结合学校近年典型案例开展专题教育,为新入职教师敲响职业警钟。他强调,学术不端是绝对不可触碰的 “高压线”,一经查实将实行 “一票否决”。随后,学院院长为新教师深入解读院徽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学院发展理念,鼓励青年教师把握科研兴趣小组搭建的成长机遇,主动深度融入学院学科建设进程,在与团队协作共进中实现 “个人成长与学院发展同频共振”,将个人学术追求嵌入学院事业发展的宏大蓝图。
“跨学科・攀高峰”—— 明晰科研路径,夯实成长阶梯
在科研兴趣小组启动核心环节,至善学者刘殿国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为新入职教师开展专题指导,围绕论文写作与研究方向规划提出三大关键建议:其一,研究问题要 “跨”,倡导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社会科学与经济学、经济学与计算机大数据等领域的交叉融合点,以跨学科视角挖掘研究新价值;其二,评价指标要 “通”,鼓励尝试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建立可换算、可对比的 “统一标尺”,提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与参考性;其三,数据证据要 “合”,强调将多学科、多维度的指标数据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通过系统性整合与深度解读,增强研究论证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同时,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用学者李勇斌老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 “科研长跑三步诀”:一是方向聚焦,建议新教师先梳理学科前沿与自身优势,“画好学术地图”,避免研究方向分散;二是心理建设,指出 “拒稿是学术生涯的‘成人礼’”,引导教师以积极心态面对投稿过程中的挫折,在修改完善中提升成果质量;三是期刊策略,鼓励教师不必畏惧高水平期刊,秉持严谨态度打磨论文,先让研究思路与内容 “沉淀成熟”,再精准对接期刊需求投稿,逐步提升成果发表层次。
“促交流・启新思”—— 碰撞学术火花,凝聚团队合力
自由交流环节氛围热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研室主任分享了其在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电子商务影响” 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通过构建 “DID 双重差分模型” 开展实证分析的思路与进展。针对研究细节现场提问,聚焦 “指标数据是否可量化” 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从提升研究可靠性角度出发,刘殿国教授建议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以增强模型稳健性。在场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疑问与思考,思想碰撞间为后续科研协作埋下伏笔。
会议最后,学院教学负责人再次强调,学院将持续为科研兴趣小组提供全方位支持,不仅搭建优质科研交流平台,还将在经费保障、资源对接、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助力兴趣小组常态化、高质量开展科研活动,推动金融与法律学院学术科研工作行稳致远,为教师成长与学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审:秦莉 二审:谭海练 三审:陈俊杰)
上一条:金融与法律学院应用法学教研室开展《桂林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试行)》专题学习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