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工程学院非遗探韵实践团以桂林非遗传承基地与特色村落为实践地,聚焦桂林糖画、木雕两大非遗项目,通过“学习-传承-传播”三环节开展实践活动,让古老非遗技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活力。
实践团前往广西商业技师学院拜访了糖画非遗大师陆海青。采访中,陆老师生动讲述了个人从观摩父辈到亲身实践的成长经历,以及糖画原料和造型的创新、对糖画传承的思考。随后,陆老师手把手传授技艺:先讲解舀糖、刮糖、收糖等基础步骤,强调手艺人需先在脑中构思图案再一笔成画,还现场演示绘制了一只兔子。队员们在老师指导下动手体验,却发现实际操作远非看上去那般简单——不仅难以一笔成画,连控制糖浆滴落的速度都难以稳定精准。体验后队员们表示,糖画技艺看似轻松,实则需要数年功夫打磨,大师手上的准头全是苦练出的真本事。
实践团还前往桂林象山区木雕工作室拜访了桂林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葵。采访中,潘老师分享了自身从模仿父辈到创新实践的历程,以及对“残缺美”的理解和木雕传承的展望。在潘老师的工作室,队员们既见到了以李叔同、鲁迅等名人为题材的传统木雕作品,其细腻刀法将人物神态、服饰纹理刻画得栩栩如生;也看到了充满创意的抽象作品——如用废铁结合灵感创作的独特雕塑,体现了艺术创新与环保理念的融合,让木雕在跨界中焕发新活力。此外,潘老师还讲述了创办工作室的初衷及未来推广计划,展现出非遗传承人的热爱与执着。队员们在观察作品、聆听构思中,深刻感受木雕“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的独特魅力与时代内涵。
实践团来到莫家村服务站,为当地小朋友开设非遗小课堂。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糖画和木雕的历史故事,还设置了问答环节,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随后队员们组织糖画制作体验活动,队员们先给孩子们进行了示范,紧接着指导孩子们绘制底稿和握着小勺在烘焙垫上创作。虽线条稚嫩,却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收获成就感,服务站内充满欢声笑语。
此次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后续实践团将以公众号为载体,设置“青年话非遗”栏目,讲述传承人故事,继续弘扬非遗文化。实践队成员表示,作为非遗的学习者与传播者,未来将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持续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让更多人领略非遗之美,让古老技艺在代代相传中永葆鲜活。

采访非遗糖画传承人陆海青老师

队员们体验非遗糖画制作

对非遗木雕传承人潘葵老师进行采访

团队与实践服务地儿童合影
(一审:罗建华 二审:谢海云 三审: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