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2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常永,副院长吴秋燕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检查新学期上课情况。
上午的第一节课,李延老师在1310教室进行了本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学第一课。在课堂上,李延老师首先介绍了本门课程的性质、要求以及意义;然后,就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阐述,介绍了从1840年开始近现代史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特别从总体上明确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最后,就本门课程的疑点和困惑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整个开学第一课不仅使同学们更好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更是为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学第一课上,巫春红老师运用丰富的案例、详实的资料和灵活的教学手段,与学生们共同开展“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专题的教学。通过开学第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本质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刘莹老师在1414教室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刘莹老师围绕“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哪些理论”“如何学好这门课”共5个问题,通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互动讨论、视频体验的教学方法对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进行系统的讲解。刘莹老师在内容讲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学、思、行”,勉励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实现自我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做新时代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课,热情饱满,学风浓郁。
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通过此次检查,切实了解了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政课教师帮助同学们调整状态、解答困惑、提振信心,充分发挥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