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5月23日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开展2022年春季学期第九次网络集体备课会。由黄巧燕老师为主讲备课教师。备课会由教研室主任潘济华主持,全体教研室成员参会。
备课会上,黄巧燕老师对“专题十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进行教学设计分享。她首先引述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建议”中对本专题的要求和建议入手,注意把握本专题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讲授,一是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认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斗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揭示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三是认清“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四是深刻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随后,教研室教师对黄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研讨。包博雅老师认为,多列举“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案例增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说服力。巫春红老师认为,在讲课的过程的当中,注意破解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亓爱艳老师认为,在专题总结的时候,注意帮助学生进行整体的概括,回到专题本身。李延老师认为,从三个建国方案入手,并对这三个建国方案的阶级属性及其代表的群体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进行分析,并最终讲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研室主任潘老师在总结时指出,要注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来揭示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第一个“伟大飞跃”及其历史地位,在教学中应注重阐述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意义。
通过本次教研室线上备课会,老师们一致认为,黄老师的教学设计和建议为“专题十”的教学提供了思路,引发的思考,给予了很好的启发。与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使得老师们通过打磨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对专题教学内容的认识,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