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一届社团(团队)创新课题---透过大学生就业状况看我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0-11-0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校最根本、最核心的改革, 民办本科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必须大胆跳出传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旧框架, 构建“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否定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 而是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把知识化成为能力和素质, 力求实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统一、理论教育(传授知识) 与实践教育(培养能力) 相统一、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

关键字: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  复合型人才  创新性人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三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给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我小组在关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我国经济和经济事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对输送人才的财经院校学生的需求旺盛和人才质量的高要求。但另一方面,职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人才争夺战不断上演,因此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2009年广西就业特点是私营和个体企业成招聘主力军。职位供求比为2.78(意即2.78个人争一个职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调查,及有关数据的手机,我们小组看到在招聘单位性质情况表的“单位数量”栏中,第一名为归类在“私营和个体企业”,排名第二为外商投资企业单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则排名第三、第五和第六位;私营和个体企业以绝对优势领跑招聘大军,成为招聘的绝对主力军。
        市场营销类(供求比1.44)、酒店/旅游类(供求比1.46)、餐饮/娱乐类(供求比1.80)等。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薪资待遇不理想,工作较艰辛,人员流动性大,发展前景不明朗等。
        本科生成供求矛盾最突出的群体。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供求比5.56)、本科学历(供求比5.09)成为学历供求比较高的两个群体。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具备工作经验,这些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本科生毕业后是否考研还是工作。是要求高学历还是工作经验,大学生往往不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求职人才应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就业环境进行分析判断,并不断改善自己的就业能力,包括工作能力和技能、工作态度、对职位和待遇的期望以及在人才市场的行为等,努力使个人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环境相匹配,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就业与成长目标。
        2010年,广西高校毕业生约14万人,比2009年增加1万余人,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再加上2009年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的就业情景更是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合理看待就业薪酬的期待,在就业区域、就业行业的选择上与现实缩小距离。此外,大学毕业生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渠道信息,把握每一次就业机会。“早作准备,主动出击,理性务实”将会成为应届毕业生在2010年的求职准则。
        以上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就业现状。经过对招聘单位,大学生,校方的咨询调查,我小组对我校经济管理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了提高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率,扩大招生率,培养高速时工作者,创建教育名校,我们对目前伐晓得一些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提出了几点建议:
        很多学生在填写问卷调查时,包括对岑文静老师的访谈中都提到了不容忽视的一点:传统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且缺乏实践性知识。高等教育通过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而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也正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纵观古往今来,所有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而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承。诚然,传承知识是教育的任务之一,本无可厚非,但若过于注重,则必将压抑教育的另一功能——创新素质的培养。轻视实践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忽视实践教育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基础。大学生知识文化素质方面的主要缺陷,被列为首位的是“理论脱离实际”。
        其次,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目前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对我国会计教育来说,以上各个要素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学院有许多很好的资源硬件,但是利用率却很低,甚至几乎为零。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要改善。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节奏,从而达到高校的培养目标。
        招生就业处的采访中,我们得出了尽快疏通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必须要存在紧密的联系的结论:职业界把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职业界的支持,职业团体不定期地对教育状况进行评估,以改进教育,使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我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多渠道地建立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首先当前可以更多地以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可以考虑发挥职业团体的作用。很多职业团体对于高等教育一向非常关注,同时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它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再次,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座谈、授课等形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要从根本上变革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一方面弱化“社会本位”的管理体制,尊重大学发展的内有逻辑、维护大学自治是新一轮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层面改革的目标。在管理权限方面从集权走向分权。首先,要积极与社会合作,提倡社会参与,只有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办学,培养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适度调节作用。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就实施制度创新的策略而言,现阶段可以先从“梳理和整顿”现有的内部制度入手,将废止现行的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制度作为突破口。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师生提高学术水平,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同时,积极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使学术水平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加强社会力量对校企联合办学的推动作用在投资渠道上变多渠道筹措经费,发挥政府、企业、团体、私人各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在办学功能上增强对全社会的辐射作用,使职业教育机构由单一的常规教育向常规与非常规教育并存、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单一的育人就业向产教结合的教育力一向发展,使职教办学机构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根本在于教师队伍的创新和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教师是学生培养各种能力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在新时代改革高校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师资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所以,要想真正做到大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必须从教师引入上进行改革,高校在教师招聘上必须杜绝这种近亲繁殖的通病,实行开放办学,从校外吸引一些有研究能力和学术精神的人才,才能培养出有见术、有创新性的学生。
        我团队还对谷粒谷粒,三花酒场等企业做过调查访问,提出以下这个企业,学校,毕业生三方共赢的建议:校企合作可以使培养出更加实用性、创新性的人才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实施“订单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对学校而言,实践性教学课放在实践工作上,更生动、更形象,节约了购置大量实训实习设备的资金,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学生就业有保障,生源稳定;对企业而言,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减少了培训成本,同时学生实训时还能生产产品,成为“准劳动力”;对学生而言,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我国,随着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创新性会计人才的培养无疑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招聘信息获取很不完善,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宣传, 2010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寒假期“双向选择”洽谈会(以下简称“双选会”),各大企业单位基本都以储备人才为主,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招聘。现在,随着经济开始回暖,各公司都要顺势而上,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吸纳新的人才。现场一家大型国企的招聘人员说到:“去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企业都减产,不敢招人。现在经济复苏,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招人。”而且他们特别欣赏有干劲、能干事的年轻大学生,也希望大学生们能加入进去,成为到他们企业的一分子,同时还在现场还打出“欢迎大学生加盟”的巨大横幅。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也越加宽广,还出现了视频面试。大学生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就业择业。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