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8日,桂林学院学生会组建“承光”实践团,前往桂林三有工美非遗空间,开展主题为“传承继薪火,‘非遗’焕新光”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以“体验·传承·创新”为核心,探索“非遗”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指尖生花,触摸手捏陶艺的千年脉络
步入三有工美的“非遗”空间,方寸之间,桂林团扇、壮锦冰箱贴、漓江沙石画等琳琅满目的“非遗”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实则蕴含着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思维碰撞后迸发的蓬勃生命力,巧妙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动传播着桂林独特的“非遗”文化。
“承光”实践团在这里开启了一段“非遗”实践之路。成员体验了手捏陶艺和壮锦DIY的“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陶土的选取、处理以及制作过程:晾晒、粉碎、浸泡、揉搓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骤都体现了自然与匠人之间的相辅相成。在塑形环节,团队成员运用按压、捏塑等手法及模具辅助,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态,如憨态可掬的动物摆件和古朴典雅的花朵饰品,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胆创新,积极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陶艺制作,打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兼具时代气息的陶艺作品。这种创新尝试展现了团队成员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和积极探索。


图:团队成员学习非遗陶艺制作
织锦传情,解码壮锦里的民族记忆
在壮锦创意DIY实践环节,实践同学深入了解了壮锦的历史渊源,以及壮锦中双鱼纹、寿字纹、蝴蝶纹等经典纹样的含义。五彩丝线编织的壮锦,取材于自然与生活的图案,展现了壮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次壮锦DIY体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壮锦纹样制作创意冰箱贴,实践团队的薛同学感慨道:“通过亲手制作壮锦饰品,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的全新魅力。”将壮锦元素与现代服饰、家居装饰、小工艺品等现代物品相结合,使得壮锦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这一创新尝试不仅让壮锦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光彩,更为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崭新道路。

图:团队成员学习制作壮锦冰箱贴

图:团队成员体验漓江沙石画
“承光”前行,创新思维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传承继薪火,‘非遗’焕新光”非遗体验实践活动虽短暂,却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思考,如何以自身专业所学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短短的体验时光,不仅让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在实践中触摸到文明根脉,更以躬身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赓续文脉、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未来,团队成员们将继续秉持“至善”精神,深入挖掘传统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推动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桂院青春力量。

图:团队成员创意“非遗”成品展示
(摄影:校学生会徐若涵、高宇飞)
(一审:罗晗婧 二审:黄莉丹 三审: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