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学院2025年师范生师德教育第一课
老师们、同学们: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朝霞初升,晨曦微照。今天3月28日,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自2018年起,我们学校就将每年的3月28日,作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日”。现在我们相聚于此,开展这场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当下,我国正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当代大学生,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承的使命,更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生力量。因此,今天对师德师风教育学习,不仅是职业生涯的启蒙课,更是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必修课。
在2014年9月9日,中国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讲话时提出“四个引路人”,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
回首教育的历史长河,无数优秀教师用行动诠释着高尚的师德。孔子周游列国,推行“有教无类”,打破教育的阶层壁垒,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教师职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倡不耻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强调教学相长。陶行知先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为了乡村教育事业,倾洒心血,把教育的火种播撒在每一个角落;张桂梅“教育的燃灯者”——改写大山女孩命运的“擎灯人”。她始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希望。
在我们学院,同样有许多德艺双馨的教师,他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有的老师为了讲好一堂课,查阅海量资料,精心打磨教案,凭借扎实的学识,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有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解决学生的困惑,以仁爱之心陪伴学生成长;有的老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将前沿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助力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这些日常的点滴,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的师德师风。
师者,以德而耕,收获桃李。师者,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师者,如泽如炬,虽微致远。作为教育者,更应该用善良去唤醒善良,用心灵去铸就心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同学们,在不远的将来,你们将踏上教育的广阔舞台,成为照亮学生前行道路的烛光。因此,今天对师德师风的学习,对你们而言,是开启职业生涯的重要一课。在此,我对大家提出几点期望: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锚定强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的引路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我们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将个人的教育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涵养道德情操,树立价值标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你们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以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提升专业素养,锤炼过硬本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成为业务精湛的教育专家。
第四,永葆仁爱之心,践行育人使命。教育是爱的事业。你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用爱陪伴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同学们,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师德师风的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师德根基,奔赴教育新征程。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你们定会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