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学院举办2020年区级一流示范课程申报交流指导会

迎国庆,教学研讨齐头并进;庆佳节,课程建设继往开来。双节前夕,语言文学学院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华诞和传统节日送上了一份贺礼。

9月30日,语言文学学院举办2020年区级一流示范课程申报交流指导会,学院领导、各教研室主任、2020年区级一流课程申报负责人及团队全体成员、2019年区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全体人员参会。本次指导交流会共设“线下示范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课程和社会实践示范课程”三个会场,分别在1304、1305、1306教室同步进行,由英语教育、商务英语、英语翻译三个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主持会议,由2019年区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陆巧华、赵莉莉和谭敏老师分别担任主讲人。

一、 线下示范课分享专场

陆巧华老师从申报准备、申报书填写、现场答辩和申报后工作四大方面给老师们详细介绍了其负责的区级一流课程《教学技能训练II-微格教学》申报的始末。为了帮助老师们厘清思路,陆老师及其团队将该课程的完整申报书及其相关材料全部装订成册,无私分享给今年参评课程建设的老师。在介绍申报准备环节,陆老师从吃透政策文件精神、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特色、精准把握本课程定位及特色、坚定心理准备等四个方面,由宏观至微观详细介绍了课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在申报书填写介绍环节,陆老师仔细对比了2019年和2020年申报书的要求,给老师们指出了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会后,老师们意犹未尽,纷纷提问,陆老师根据自身申报经验一一给出了对老师们拟申报的相应课程的建议和看法。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课程专场

赵莉莉老师在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理念:大胆突破思维,创新授课模式,将教学内容录成视频,放在教育平台线上共享,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先领悟;线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指导。赵老师还给与会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在申报课程建设时收获的心得:1.将知识理论运用于实际;2.评价主体多元化;3.线上资源开发多样化;4.线下活动丰富有特色。之后,赵老师在给参会老师进行一对一答疑解惑时,给出了填写申报书的“三多”注意事项:多了解相关政策、阅读相关论文,多参与有关活动讲座,多挖掘先进的教学内容和内涵。

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示范课专场

谭敏老师先详细介绍了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申报的标准、教学设计、实践环节,分享了参评说课视频内容,现场回答了与会老师关于该类一流课程的申报条件、注意事项等问题。团队成员梁晨老师就虚拟仿真类一流课件的申报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展示了2019年申报答辩中的视频内容,分享了虚拟仿真课件的制作形式及过程。

四、不忘初心,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在深化教学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征途中,语言文学学院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2019年,《教学技能训练II-微格教学》、《外贸单证》和《笔译工作坊》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学院领导深抓教学质量和各专业建设,从年初一直贯彻一流课程的建设。仅下半年来,就多次举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帮助老师们更深刻系统地认识自己教学的课程:7月19日,邀请南宁师范大学李晓教授对我院教师进行“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与建设”专题指导讲座;9月6日,在学期开学工作会议既全体教职工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相关老师做一流课程申报经验分享。

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语言文学学院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实行传、帮、带,不断推进教师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室为单位,发挥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在教学实践和研讨过程中的造血作用,以课程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推动学院持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