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桂林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红石榴”民族团结实践团队前往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开展以“侗乡龙舞,非遗焕新”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据《广南村志》记载,草龙制作始于清朝嘉庆年间,最初是侗族先民为驱虫祈福而扎制的“草把龙”,后于2010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村委会副主任蒙春苗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侗族草龙草狮学习基地。当地资深草编艺人手持金黄色糯禾秆,向同学们示范龙鳞编织技艺,同学们在艺人指导下,尝试用编辫法、编席法等传统工艺制作龙鳞片。据了解,每片龙鳞需编织上百根禾杆,一条完整的15米草龙需耗用60多公斤优质糯禾杆,耗费200多个工日。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禹向实践团展示珍藏的草龙作品时表示,目前全村掌握全套制作技艺的匠人已不足十人。面对传承困境,实践团积极建言献策,计划通过制作宣传视频、撰写深度报道等方式扩大非遗草龙的影响力,并结合专业特色探索“非遗 + 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活动尾声,师生们与非遗传承人王禹在草龙和草编文创作品前合影留念。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侗族草龙的文化魅力,增强了非遗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草编技艺教学

图:草编学习成果展示

图:师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禹及家人合影留念
(一审:唐雪雁 二审:许承婷 三审:郭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