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有关部署,学校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简称场景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引导和鼓励高校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主要环节的创新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落地与应用,培育和挖掘一批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的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激发高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业态,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区建设。场景项目建设期为1—2年。如成功立项,教育厅将视项目应用情况给予资金奖补。
二、申报对象及配额
各二级学院可申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场景项目,鼓励与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合作单位不超过2家)。
为保证申报工作顺利完成,信息工程学院应鼓励本院教师至少申报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其余二级学院不设配额要求。
三、建设方向
场景项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每个项目选择1个具体且明确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用场景进行深度建设和应用实践。建设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
(一)教育语料库建设:基于教育场景需求,建设某个学科专业类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的自主可控高质量多模态语料库,包括慕课、数字教材、学术资源、课堂实录、实验操作视频、学生管理数据、教师发展数据等。
(二)教育知识图谱构建:通过知识图谱关联学科知识点、能力图谱映射技能层级、素质图谱整合核心素养与价值观指标,支撑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及精准教学评估。
(三)教育领域垂直模型开发:基于相关领域的数据和资源,通过语料清洗、指令微调、场景化训练等技术路径,构建面向特定教育场景的领域垂直大模型,实现个性化场景需求。
(四)数智化实践教学:打造云边端协同的智能基座,构建虚实融合的实践场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精准复现工程实践场景,结合AIGC生成虚拟仿真实验任务,实现多模态交互实践。
(五)教育智能体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实时互动的伴随式学习支持与精准化学习反馈,开展个性化教与学,支撑智能化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精细化的师生服务。
(六)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通过东盟语种翻译模型、东盟语种教学模型等开发建设,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智能化升级建设项目等,赋能面向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
(七)其他教学模式创新场景:其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教育教学的场景。
四、申报条件
(一)申报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工作,将场景项目立项建设纳入学院重点工作,成功立项后,学校将为场景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资源保障,确保场景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三)申报的场景项目具备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技术储备和实践经验,有明确可行的实施计划。项目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性和业务性融合,能保障项目高效推进。
(四)申报的场景项目应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能充分体现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项目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五、智能体创作平台和算力支持
(一)智能体创作平台。广西智慧教育平台(“桂教通”平台,网址:https://www.gx.smartedu.cn/porta1)已接入各类通用大模型,提供智能体创作工具,供教育智能体建设项目选择使用。
(二)算力支持。场景项目建设所需的算力,可由基于教育网的“广西教育算力服务平台”(网址:https://c1oud.gxjy.edu.cn)提供,各高校根据申报项目情况选择算力。
六、材料提交及推荐
请各二级学院于2025年9月22日前填写《广西“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1)及《场景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2),同时将加盖学院公章的申报书及汇总表纸质材料(一式1份)汇总后以学院为单位统一提交至8202-1办公室,电子版汇总后发送至6901813@qq.com。
教务处将根据申报情况组织评审,根据评审意见推荐“重点项目”一项及“一般项目”两项参加自治区项目申报工作。
注:附件1需勾选“人工智能+高等教育”。
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游爽,联系电话:0773-3699275。
附件:1.广西“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申报书;
2.场景项目申报汇总表。
教务处
202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