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机构设置  教务运行  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与双创教育  党建工作  规章制度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信息公告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信息公告 > 正文
 
【他山之石】关于转发学习吴岩司长《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 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的通知
2020年04月16日 11:21  教学科研处    浏览:

各二级学院、各单位:

     现将《吴岩司长在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的讲话(文字稿)》转发,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 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视频会是在会前,经宝生部长、登华副部长批准后召开的大家都知道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历着艰难时刻。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的数以亿计的大学生,也正在经历着停课、停学、停教的艰难时刻。当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已经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口罩等抗疫物资。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中国高等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有能力、有责任,向世界各国的大学生提供中国最好的课程,供他们分享中国高等教育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今天我就在这代表高教司来做一个工作部署。
  我汇报的题目是“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
  我给大家介绍三方面的内容:
  一、应对危机:盘点高校在线教学的情况。
  二、化危为机:推出在线教学国际平台。
  三、主动求变:为学习革命做出中国贡献。

一、 应对危机:盘点高校在线教学的情况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部署会上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的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2月7日,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上说: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在线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应对这场危机,中国高等教育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大年初二(1月26日),宝生部长上午紧急召开教育部应对疫情紧急会议,下午经过研究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在线教学。
  1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2月2日提交给部里,《关于在疫情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2月3日部领导签署以后,2月4日迅速的下发。在2月12日,在国务院的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在会上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线教学的定位是全国的高等学校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第二,开出课,还不行。对于在线教学的质量与课堂质量,提出了要求叫做质量的实质等效。
  第三,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预案,不乱老师有准备,不慌学生有事做,心安这是我们当时的承诺。
  我们敢于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敢于要求所有的中国的高等学校实行线上教学,不是一时的脑子发热,我们是心中有底气的,这些年来,我们在在线教学方面的战略布局和精心的建设,在危机时刻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我们迅速的组织了中国37家应该说实力强、基础好的在线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同时带动了110多家社会和高校的课程和技术平台,积极主动的参与。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向全国免费开放了4.1万门的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课,及时的上线。大家可以看到PPT中下面的logo,爱课程、学堂在线、智慧树、人卫慕课、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中国大学慕课等等,这次表现应该说是excellent,非常的优秀、非常的抢眼,他们为中国我们提出的有预案、不乱,有准备、不慌,有事做、心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发布了通知以后,各类的在线资源有力的支撑了高校的在线教学工作。
  在疫情期间,除了我们提供的那些课程以外,又新上线的慕课,在3月份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新增了5000门,我们的各种平台,给老师们进行在线教学、技术、方法等等方面的培训,以百万级的数量在进行增长。同时还有其他的在线的课程,一个月又增加了18400门课,所以说在线资源的丰富多彩,支撑了高等学校的在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是我们首批和第二批推出的公布的37个课程和技术平台每天的日活人数,从2月17日、2月24日、3月2日、3月9日等等,到3月31日的数据,他们的日活数量。2月17日是第一个高等学校的开学的高峰 2月24日是全国高等学校第二个开学的高峰3月2号是全国高等学校第三个开学高峰。
  在这些高峰里边,课程和技术平台的全站的日活人数,是从3600多万人次直到6000多万人次。每日的日活,直在四、五千万,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这37个平台,加上后面的110多个平台,保障了在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虽然中间有一些小bug,但是经过迅速的调整,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平常态。

除了平台,各方的积极参与,有力的保障了高校的教学工作。我们一手抓平台的上线课程,一手抓在线教学质量的随时监测和监控。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地方教育厅全部行动起来,1400多所学校质量报告全部报出来。30多个课程和技术平台,每天都在向我们报告他们的数字、他们的变化、他们的情况。这些质量报告,例如辽宁省的质量报告、福建省的质量报告、黑龙江省的质量报告、陕西省的质量报告、天津的质量报告、北京的质量报告,都是每个地区、每个礼拜、每一个月,都有非常完整的报告,这些报告让我们有了底气。
  还有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第一所质量报告的南京医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大学等所有的上千所学校,都在进行即时的质量监测。所以说各个方面的保障,保障了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能开出课,还能开出有质量的课。我们在经过海量数据的分析和监测后,得出了两个主要的结论。
  第一个,在线教学,实现了“三稳”。稳住了武汉高校、稳住了湖北高校、稳住了全国高校,都实现了平稳的在线开学。学生开始进行正常的学习,老师开始进行正常的教学,学校开始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
  有一组4月3日的数据,武汉共开出3.8万门在线课程,湖北共开出5.1万门在线课程,全国共开出94万门在线课程。参与的老师,武汉有3.3万名教师在开课,湖北有4.6万名教师在开课,全国有95万多名教师在开课。参与的学生的人数,那是个天文数字。到4月3日,全国参与在线学习的人数达到了11.8亿人次,这是了不起的一个成就。
  从开学的第一个高峰2月17日,1000多万大学生在线学习,到2月24日,已经有6600万的大学生在线学习,到3月2日累计已经超过两亿人次的大学生在进行学习,到4月3日,累计达到了11.8亿人次的大学生学习47天,从2月17日-4月3日,110多倍-130多倍的增长,实现了翻倍的增长,这是个几何数量的增长,我们真的实现了我们说的“停课不停教学,停课不停学”。
  除了“三稳”,稳住了武汉高校、稳住了湖北高校、稳住了全国的高校,我们还做到了“四变”。
  第一,改变了教师的“教”,我们在进行的上百万数据分析后,每一位老师认为他们的教学成就感普遍提高。
  第二,改变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大幅上升。
  第三,改变了学校的“管”,学校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第四,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我们实现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这样的原先想达到的目标,打破了大学固有的文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每一个学生在家里、在天南海北,任何时候都可以上线学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性的变化。
  1.改变了教师的“教”。95万多名教师,利用慕课、虚拟仿真等多种形式进行在线教学。老中青齐上阵,清华大学的95岁的老教师和他的弟子,30多岁的青年教师两个人联袂的在线开课。这些老中青教师从刚开始的相当部分的教师的忙乱、抱怨、紧张、渐渐过渡到兴奋、从容。很多老师以他成为网红教师,感到很自豪、很骄傲。一个非常可喜的情况出现,多年没见的,凝心聚力抓教学的局面和现象开始出现了。
  我列举了三位名师,第一位是清华大学的姚期智院士,他是首届“教学大师奖”的获得者,去年首届评选“大师奖”只评出一位,就是清华大学的姚期智院士。他为了在2月17日可以正常的教学,熬夜来做各种的准备调试,顺利的开出了他的第一课。
  中间这位是广州医科大学的钟南山院士,很多人把它叫做“无双国士”。疫情期间,他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的新冠肺炎的课开出来,非常的受欢迎。
  还有被称为“男神”医生的复旦大学张文宏教授,他的感染病学也在线上开出了课...我们的很多的名师、很多的青年教师、很多的老教师争先恐后地开出了课,各显神通,异彩倍增。
  2.改变了学生的“学”。好课多、广覆盖,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虚拟仿真课程、4.1万门的各类在线课程,这些课含金量高、水平高、很生动。广覆盖,除了军事学之外,所有的12个学科门类的课全部开出来,还覆盖了专科的、高职的18个专业大类,参与的学生,超过了11.8亿人次,是了不起的。
  3.改变了学校的“管”。原先学校的教学管理是面对面,现在的管理是背靠背,列举一个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的“教管”,它是时时在监控所有的数据,这种管理不仅跟我们平时的管理应该说效果样,还有更意外的惊喜,比疫情前的定量管理更加严格。从原先的经验管理、粗放式的管理变成了精准式的管理,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得到了次革命性的提高。
  4.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这一次得到了充分的演练和实践。信息技术原先更多的是一个辅助,甚至有人把它当成一个摆设,这次是全面深度的融入教与学的过程。这一次在线 教学创造了四种基本的形态,慕课教学、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远程指导,总结出来6种典型课程的教学的模式,有“1+m+n”跨校协同教学模式,还有spoc+线上翻转课程模式,还有在线教学工具+会议系统模式,有慕课+spoc+线上翻转课堂模式等等。
  我们这么热闹,效果怎么样呢学生感觉怎么样呢我们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学生在线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达到了17.97%,“满意”达到了51.37%。两者加起来,将近70%的学生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不满意”的2.67%,“非常不满意”的1.41%。我曾经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主任,在线下的时候,比这个不满意的程度要高得多得多,所以线上教学的满意度、学生满意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的实践,参加的高校1454所,授课的教师95.2万人,在线课程的门次达到了700多万门次,在线学习的学生人次达到了接近12亿人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首次成功的实验。因此他对中国、对世界高等教育都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说它意义深远。
  “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我们成立了三个平行的课题组。

第一个,由教育部111个教职委来承担理工农医文史哲等方面。

第二个,设在高教社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专题研究。
第三个,教育部设在清华大学的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

这三个单位又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得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有意思的结果。我们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不满足在线教学只能开出课,还想能不能开好课,能不能开出中国金课,因此在2月12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上,提出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实质等效,要开出有质量的课。
  “临时教改”转化为“质量行动”
  理科,交给了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数理基础课体量大、质量高,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理科专业课层次多、类型多,探索了多样化、互动交流的渠道。左边是化学类在线开课的1467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情况。右边是心理学类课程师生互动的情况,师生主要采取什么工具来互动,比如说腾讯会议有将近68%的人在使用,微信有96%的人在使用等等,数据说明对工具越来越熟练,这些工具确实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和互动交流的渠道,这是很好的体现。
  工科提交的报告最终结果是充分发挥工科学科的优势,主动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开展在线教学。尽力克服条件限制,积极营造全天候的、虛拟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因为工科有实验、有实习、有实训。各类型在线课程平台的数量,有综合类、专业类、在线实验类、智慧教学工具的、直播平台、其他服务平台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慕课的使用,有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测试、java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编译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等,有了很多很好的慕课,保障了工科教学,能够真的不仅开出来,还有质量保障。
  农科,自建和引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课制宜,丰富拓展在线教学资源。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确保线上线下实质等效。水产类专业的课程中,47%是自主建设的课程,27%是用教育部共享的教学资源,17%是各省的共享的课程资源等等,课程来源多样化。水产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情况,能够“满足”的24%,“比较满足”的61%,两者加起来达到了85%,相当高。“不能满足”的3%,说明不是在线教学包打天下,还有他的局限性,在今后要加以改进,加以提高。
  医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课程设计,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满意度。在疫情期间他们做了调查,在线教学,掀起的是一场临床医学教育的学习革命,这件事情学生很认可。不同阶段医学生对于在线教学推动学习革命的认同度,从65%一直到71%。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习方面,都达到很好的效果。医学类在线教学各项指标评价是通过“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比例进行的。从在线教学校内外资源、互动反馈及答疑效果、考核及评价、教学安排、平台使用技术支持和服务、任课教师的教学的态度、学校的准备,逐一具有定量的分析。这在平常是完全没人做到的,基本上是靠自己的自觉。还有说临床医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情况,从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独立设置医科院校、8年制的院校、5+3一体化的院校、5年制的院校到总体,非常的精确。
  医学类的专业学生对在线教育学习效果满意度的调查,认为线上跟线下效果差不多的占47.92%,认为稍好于面授的占16.29%,认为明显优于面授的是12.47%,三者加起来是76%左右,这是真的非常高。76%的同学认为要等于或者好于面授的情况,在医科里边,是一个非常难得数据统计。
  文科,戏曲与影视文学专业线上教学效果统计整体评价是3.79分,是按照5分制来算的,大体上换算过去是76%左右,76%的同学是非常满意的或者满意的,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大学外语教师接受网上教学培训方式统计,通过教师自行培训、学校制定网上教学操作指南、学校组织教师线上培训等等方面,经过多方的整合、遴选、推动的优质课程快速上线,很多的金课、很多的好课,在网上比比皆是,加强了方法的创新后,平稳的、适度的、有效的开展线上学习工作。文科表现的也非常令人感到满意。
  分地区情况是,黑龙江全省39所本科高校,开出了2.6万门课,到课率超过了98%,学生总体满意率超过了96%。
  福建省的在线教学使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平台使用顺畅,教学效果较好。通过中医药大学教师认为较好的平台和华侨大学学生喜欢的平台统计,和我们推荐的平台,都是一致的,是相当的一致,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西省的报告显示,学生线上教学参与很积极,教学满意度比较高,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在疫情结束继续参加在线学习的意愿很高,这说明不仅仅是一个临时的措施,而是从暂时向平时的过渡。
  北京大学推行的是5+N种可供选择的在线教学的方式,直播、录播、幕课、研讨课、教室授课+N种商业在线的平台,这些数据非常的有意思,比较活跃的课程是4000多门,活跃教师是2000多位,活跃的学生20000多名,每周开出1500多

北京大学推行的是5+N种可供选择的在线教学的方式,直播、录播、幕课、研讨课、教室授课+N种商业在线的平台,这些数据非常的有意思,比较活跃的课程是4000多门,活跃教师是2000多位,活跃的学生20000多名,每周开出1500多门的课程,每日有12000人次参加在线直播课程非常活跃,无论是从各类专业到各个学校,都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数据支撑。
  天津大学在线教学整体平稳,呈现“三多一少”特点,课堂正常率非常高,甚至达到了99.7%的高度。“三多” 就是在疫情期间计划开设的门课程的门次多,实际开课的门次也多,正常运转的门次也多。“一少”是更换平台的课程门次少,从第一周369门次迅速下滑到了只有15、17门次。大家开始从容了,开始有余了,开始享受了。
  西南交通大学,多举措保障“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实质等效”,深化“防疫阶段”在线教学课程“质量+创新”建设课程督导,分步骤推进线上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分阶段按不同侧重点开展课程评估等措施,支撑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质量实质等效。
  北京交通大学做了一个非常让我们关注也非常担心的问题。疫情期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工科类需要真刀实枪做实验安排。北京交通大学进行了深度的研究,数据统计指出,教师认为毕业实施效果和往届相比差不多的,达到了将近62%,还有2.77%的认为,比往届稍好或者好的比较多,认为不如往届效果的35.40%。大体上三分之二的老师认为差不多或稍好,三分之老师认为不如往届,我觉得这个里边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这个数据是可信的。毕业实施进展和满意度(学生),认为“非常满意”的7%,“满意”的19%,“比较满意”的30%。“不满意”的学生是9%,应该说在线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使一部分学生,虽然数量不是非常大,但仍然感到在线不能解决线下的问题,也是实事求是的。但是整体情况我们认为,在线教学已经取得了应该说非常好的效果了。
   北京林业面向本科生对向上教学基本情况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对开展线上教学的方式、授课、互动、学习、资源的安排、学生家长的评价,有78.34%的学生家长对线上教学评价是较好。中学生、小学生会有家长关注,而这个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家,他们的家长也很关注在线教学的情况。
  从各类、各地、各校的海量的在线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中,归纳总结了在线教学6大指标是有“亮点”,我们把它分两类,叫做“率”和“度”
  “三率”

1.教师开课
2.学生到课率
3.师生互动率

很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务处的处长跟我说,平常学生到课率可没有这么高,我当时认为学生是新鲜,第一天,第一周,到了第七周,到了现在,仍然到课率很高,这真是很重要。特别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师生的互动的情况,中国高等学校特别是本科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是,老师讲学生听互动很少,课堂上是单声道而不是双声道。这次无一例外的认为师生互动的情况好。就在分析为什么?最后我们感觉有的时候老师跟学生在块的时候,学生因为他的腼腆,因为他的不好意思,他很难互动起来,在网上虽然是不在块,但是他很私密,他愿意跟老师有互动感,互动感反而高,这是一个惊喜的发现。
  “三度”
  1.教学满意度
  2.学习满意度
  3.管理有效度
  这三个满意度,自我评价都很高,这也是我们感到很惊喜的地方。所以说这6大亮点,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重要: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在关键指标上,原先我们认为老大难的问题的指标上,还有可能做的更好,做的更有效。这是这次在线教学中得到的很多非常重要的结果的、集中的关键性的指标,这使我们对在线教学充满了期待。
  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着危机和艰难的时刻,中国也面临着危机和艰难的时刻。我们还看到了危中的有机遇,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这两个多月的实践,是一场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我们在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形成了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技术、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包括教育教学的范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改革的方案。
  某种意义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习革命上,下了一手“先手棋”,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先手棋”,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在质量方面的“变轨超车”
二、化危为机:推出在线教学国际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菜曾经说,目前全球教育中中断的规模和速度是空前的,如果持续下去,将会使许多孩子的受教育权受损。所以全球的大学生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我们中国的大学所在疫情期间所积累的经验、积累的成果,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让世界高等教育来分享,这正是我们要做国际平台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在疫情期间,中国送出了很多的口罩、试剂盒等救命的抗疫物资,中国高等教育也应该在危机的时刻,能够支持世界高等教育共度难关,我们送出最优质的课程资源来服务全球的大学生。
  我们标准是三个“最”,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我们在这几年连续推出国家精品慕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推出高校在线教学的国际平台,推出批能够代表中国水平、中国质量的英文版的国际平台和课程资源,我们的课程的质量,要跟下边的这些世界名校要能较高低。比如说哈佛、MIT、斯坦福、CAMBRIDGE、OXFORD,这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还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出名的这些平台: Coursera、edX、Future learn等等这些平台。我们技术要跟这些平台实质等效,我们的课程的质量要跟这些大学一较高低。这就是我们要做的,送出中国最好的课,最好的资源。经过了反复的比较和专家评审,有两个课程平台,被首先作为第一批推出的中国高校在线教学的国际平台,一个是高教社的爱课程,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这两个平台应该说能代表目前中国最好的水平。这两个平台经过建设和把关,代表中国的最好的水平,代表世界最好的水准。
  今天参加会议的59所的高校,都是平台最好的课程提供者,当然平台是开放的,还可以在59所这样的学校基础上,有学校还有最优秀的课程,能够达到建设标准、门槛,也欢迎来提供。
  第一批推出的课程是100门的中国最好的课程,高校是课程的主建单位,同时不是高校包打天下,从世界的经验来看,高校主建课程,社会是主营运行,高教社的爱课程、慕华的学堂在线等等很多的平台也可以做好准备,把最好的课放在最好的平台上来支撑中国推出的高校在线教学的国际平台。

国际平台的定位宗旨是三个:服务、技术、质量。服务是周到的,平台技术是先进的,课程的质量是优良的。
  平台有三个要素要充分的发挥出来。:
  1.传递的要素,要向全世界的高等学校的学子们,传递有温度、有力量、有穿透力的爱,向全世界的高等学校的学子们,传递教育之爱、教师之爱、教与学之爱,我们经常说的,teaching and learning,教和学。
  2.汇聚,要汇聚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3.在艰难的时刻,在疫情期间,我们承诺向全世界所有大学和大学生,提供的是开放的、免费的服务,而且提供能够做到的最好的支持服务。流传两句话,叫做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我们第三句话说,教育要饱含温度,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担当!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
  国际平台建设5大要求:
  1.访问要求,PC端+移动端。
  2.界面要求,英语为主,慢慢的再扩展到其他的语种。
  3.服务的要求,要面向海外所有的高校,面向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要面向海外的华人,要面向全球的所有学习者,都能够提供。
  4.功能要求,课程建设、在线学习、在线教学,可以学习认证和评价,可以提供学习的证明,甚至有学分课,提供数据的服务。
  5.技术要求,多种注册登录的方式,包括国际的CDN的服务、网络安全、信息的安全的这样的保障。
  所以达到了访问要求、界面要求、服务要求、功能要求、技术要求,才能够成为入选的最低门槛。
  上线课程建设5大要求:
  1.内容要求,课程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学科规范、学术规范方。
  2.设计要求,教学设计科学,内容组织合理,呈现形式得当。
  3.传播要求,要符合网络传播规范,体现开放和共享,适合开展在线教学使用。     

4.纪律要求,课程内容安全。不涉及保密内容,不涉及保密人员。

5.语言要求,英语讲授,英文界面,是第一要求,可以稍微降低点要求,可以中文讲授+英文字幕或英文配音,优秀者也可入选,最好是英文讲授的课,学生学习起来是某种意义上很方便。
  首批上线的课,首先确定8类优质课程上线:
  1.医学和疫情防控
  2.自然科学
  3.工程与技术
  4.农业与生态
  5.经济与发展.
  6.艺术与设计的课
  7.智能与虚拟仿真实验
  8.面向未来与创新创业
  其他的编建成熟了,还可以接着上线。
  为了运行、服务都是优质的、有保障的,特意成立了平台与课程建设委员会和专家顾问委员会,一会儿宋毅司长会正式的宣布委员会名单和顾问组的名单。委员会和专家顾问组要发挥作用,保障我们的平台建设,起点高、质量高、运行效果高。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确定了各方的高手,有四五十名入选的专家,他们来指导国际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建设,汇聚各方的高手来把平台从一起手就建成一个非常高水平的平台。
  做好课程质量保障工作。我们有这样的三项要求:
  第一,承担课程质量的高校,对课程质量承第一主体责任,申报的课程,必须经过学校的技术和质量专业的审定,特别是包括他们的政治审定、学校的党委,发挥主体作用,保障课程是没有任何政治问题的,涉密的课不能上线。
  第二,首批设的两个平台,一个高教社的爱课程,一个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要组建专门的团队,保障上线的质量,制定技术的标准。
  第三,团队,学校课程要有专门的团队,有英文教学和教学组织的团队,平台要有英文的技术支持的服务团队,保证工作能够做好。
  加大平台的宣传和推荐工作,各高校、各平台、高教司,一手抓课程和平台建设,一手抓国际宣传和推介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渠道,扩大平台的国际影响,充分发挥海外160多万留学生群体的作用,动员他们首先上线学习并且积极推介,让更多的国外大学生来学习中国的高质量课程。
三、主动求变:为学习革命做出中国贡献
  我们要主动求变,为学习革命做出中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已经仿效中国的教育部的做法,已经在发布应对疫情的远程学习的解决方案,他们有几个条件,第一个要有强大的用户群,第二个具有广泛的这样的影响力,第三个要支持多语种。他们已经把中国的四个平台第批入选了,爱课程、钉钉、飞书、云班课。第二批已经决定推荐四个课程资源平台和两个技术平台,再次参加他们的遴选。学堂在线、华文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人卫慕课这四个在线课程资源平台,还有两个技术平台,包括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如果能够入选,我们的平台会更丰富,更加能够支撑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提供中国技术,今天是4月10日,昨天是我们的中国慕课大会召开一周年,中国慕课大会的虚拟仿真技术,第一次使用5G来进行传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贵州理工学院,会议地点在北京,四地进行了虚拟仿真C919大型飞机安装的虚拟仿真实验,往返4000多公里,基本上没有延迟,该技术已经被今年的全球移动通信协会列为5G行业的应用案例。我们的技术,不客气说我们是领先的,这样的虚拟仿真技术,今后要加以推广和使用。

分享中国经验,现在国外的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包括国外的平台,国外的高校纷纷与我们开展在线教学的交流合作。比方说俄罗斯萨哈共和国跟黑龙江育厅,已经在进行在线教学的经验交流。我们的很多的课程已经上到国际上名的平台,edX、Coursera等等这些平台已经上了好多课。还有设在清华大学线教育的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已经组织了国际的十几所的欧亚的学校来进行云分享,这些都在传播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成果。
  做出中国贡献,今年《教育部2020年工作要点》和《教育部高教司2020年工作要点》,列入了今年要召开“世界慕课大会”,我们要发布《世界慕课发展北京宣言》,倡议成立“世界慕课联盟”。我们要做出中国的贡献。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学到了许多先进宝贵的东西,我们是一个努力的学习者,我们是一个好学生。今天以这一次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为标志为拐点,中国高等教育将努力的、认真的、亲历的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让世界各国分享,我们要努力的做一个好的贡献者,从学习者向贡献者的角色的转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战略的跃升。这是,我们要为世界高等教育做出贡献。
  总结过去、做好当下、开辟未来。总结过去,去年的4月9日,召开了中国慕课大会,我们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提出了三变,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今年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就变成了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史最大的一次在线教学的生动实践,这是我们叫做有预案、有准备、有事做。艰难的时刻,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线教学有了中国经验,也有了中国方案,我们努力的做出中国的贡献
  今年的晚些时候,将召开世界慕课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将发布《世界慕课发展北京宣言》,倡导成立“世界慕课联盟”,我们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场学习革命,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最后有一句英语,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魔鬼,藏在细节中!翻译过来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今天部署这项工作,我们大家起努力,抓住、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学习革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地址:中国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3号 邮编:541006
联系方式:行政办公室:0773-3696101  实践办:0773-2537107  科研教改办:0773-2536791
教务考务办:0773-2673512  学籍办:0773-3698066  教学评估办:0773-2537107 

   文印室:0773-2537592    教学工作意见反馈 邮箱:ljxyjwc@sina.com
版权所有:桂林学院  教务处(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