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为巩固学校第一轮“磨课”成果,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全体任课教师(含外聘兼职教师、行政兼课教师)开展第二轮“磨课”教研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为目标,通过“个人钻研、团队互助、反复打磨”的方式,引导教师聚焦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形成追求卓越教学的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活动目标
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集体研讨和反复打磨,显著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反思与创新能力。
2. 打造一批精品教案和课堂:推出一批教学内容前沿、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效果显著的“示范课堂”和“精品教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 形成常态教研机制:将“磨课”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实质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互帮互学、互助同进的良好氛围。
4.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显著改善,使课堂真正成为激发潜能、启迪智慧、塑造价值的舞台。
三、实施内容与流程
本次活动2025年10月开始到2025年11月结束。全校所有任课教师,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参与。“磨课”活动遵循“个人初备→集体修改→课堂实践→成果固化→评审奖励”的闭环流程:
个人初备:进行教学文件精磨阶段。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和学情,完成所授章节的详细教案、课件(PPT)和课程思政融入方案。检查教学大纲和教案是否体现了应用型定位,检查达成度目标。
集体研讨:教研室召开研讨会,主讲教师说课(阐述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活动设计等),相关课程教师围绕教学大纲的逻辑性与OBE理念落实程度、教案设计中“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体现、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方式等环节进行阐述,团队成员从内容科学性、前沿性、教学设计合理性、思政融入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
课堂实践:教师将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应用于真实课堂。听课结束后即组织评课。采用“1+1+1”评课法:即提出1个最突出的优点、1个最需要改进的问题、1条具体的改进建议。评课要直面问题,坦诚交流。主讲教师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深入教学反思,修改教案和课件,优化课堂互动、时间分配、案例选用等细节。
成果固化:形成该门课程的“标准教案”、“示范课件”、“典型教学案例”等资源包,纳入学院教学资源库,供后续教学使用和传承。
评审奖励: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的磨课成果进行检查、验收和评审。同时,开展优秀磨课案例评选,各二级学院推荐不少于3名教师的教案参加校级优秀教案评选。学校将对评选出的优秀案例给予表彰。
四、预期成果
1.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磨课”模式与管理制度。
2.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示范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
3. 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和学生评教成绩显著提升。
4. 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声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各学院于10月20日前,将本轮“磨课”的实施方案电子版、11月30日前将本轮“磨课”的总结材料发送至6901813@qq.com;纸质版由学院领导签字后盖章提交至教务处8202-1办公室。
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游爽,联系方式:0773-3699275。
教务处
202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