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认知,提升影像叙事能力与社会观察水平,6月16日上午,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任教师带队,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以专业实践为载体,以影像创作为媒介,围绕生态美学、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时代命题,分五支团队前往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七星区宣传部推荐地点,七星区朝阳乡鼎一艺术创作基地、山镜路亚小院,哈尼花园,开展专业研习。
本次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色,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分为前期写作,中期实拍,后期制作,三个环节,全面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用两周的时间,扎实完成影像制作全流程。依托地方多元场景资源,构建起“自然景观-艺术场域-乡村现场”三位一体的实践矩阵。
在鼎一艺术创作基地,两组同学围绕“非遗工艺的现代性转译”核心主题,通过人物专题片《枯木逢春》与短视频《一木倒 万物生》双轨创作,记录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解构文化传承的多元表达;在山镜路亚小院,一组同学以“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为切入点,拍摄专题片《乡村“网红”养成记》,解码资源整合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另一组同学创作短视频《山水秘境中的乌托邦》,将青春活力与山水人文融合,体现新媒体创作思维。在哈尼花园,同学们以盛放的花卉为生态场景,于温室花廊、户外草坪等场地取景创作,将自然景致融入短视频作品《花间拾梦》,通过时空构建,展现出独特创意与视角;三地研习同步推进,形成“自然观察-文化解构-社会调研”的立体化研习体系,全面覆盖生态、艺术、乡村振兴三大领域,为后续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研习过程中,各团队注重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强化专业技能实操。综合运用航拍、手持运镜、多机位协同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叙事结构,采用“边拍边记录”“多线并行”等方式,将乡村资源整合、非遗传承、媒体经济等多元整合,凸显地方应用型专业特色。
此次主题视频研习活动,是将专业实践与社会观察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学生们以镜头为笔,在自然、艺术、乡村的多维场景中书写时代答卷,既实现了专业能力的进阶,也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与思考。未来,专业将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引导学生用影像记录时代变迁、用叙事传递中国声音,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时代传媒人才筑牢根基。

鼎一艺术创作基地实践现场

哈尼花园实践现场

与鼎一艺术创作基地主理人合影
责任编辑:杨茹琪
(一审:唐云 二审:李晓蕾 三审:翟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