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教学实效性,近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举办2020年秋季学期第二次网络集体备课会。教研室活动由教研室主任马俊涛主持,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会。
教研室活动中,首先由潘济华老师分享《原理》课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教学设计。潘老师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当代意义”“物质、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等进行系统阐述,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神以及唯物辩证法解决现实社会的活动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提升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之后,各位老师对潘老师分享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其对于第一章的教学设计逻辑清晰,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引经据典,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环节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成雅贞老师认为通过讲西方哲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思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李延老师认为在导入新课可以采取向学生提问如“世界从哪来,到哪去,个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再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世界观问题,引出第一章第一节整体的框架,同时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等进行区别时展示古今中外对应的经典看法和小故事,以增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刘莹老师认为对不同学科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理科生班级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讲解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用哲学命题解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概念;文科生班级用习题及案例分析的方式串讲哲学概念;理清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的地位及其与世界物质性的关系;采用与学生辩驳的教学方法理解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巫春红老师认为在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当中,可以采取师生探讨哲学是如何把握世界的,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跟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如常识、科学、文学、艺术有何联系与区别,从而引出哲学是什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在哲学的基本问题这部分内容中,除了讲清楚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还要注意强调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何在,进而举例说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的代表观点,让学生对哲学的派别有一个整体上的认知,再接下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玉素萍老师认为要注意哲学涉及的概念的界定清楚,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理论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最后,马俊涛老师就本学期的“原理”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闻评论”“翻转课堂”“圆桌教学”的设想。全体教师对“原理”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其中,成雅贞老师认为可以采取分组方式、小组教学展示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玉素萍老师认为“新闻评论”可以采取提前一周给学生规定主题,提前准备,设定方向,这样就容易把握,提高针对性,而采取学生主讲课程内容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任课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善于把握教学目标,支持任课教师发挥特长,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