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根据《桂林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桂院政教学〔2025〕42号)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启动2025年度微专业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目的
紧密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聚焦国家战略、广西区域重点产业及“双千”计划急需领域((见附件1)),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微专业项目,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申报主体与要求
(一)申报主体
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申报,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支持联合校外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共同建设。
(二)负责人要求
微专业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
(三)团队要求
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年龄、知识、学缘等),富有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有能力承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建设任务。
(四)依托学科
微专业应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进行建设。
(五)其他要求
“红黄牌”提示和2024年度去向落实率低于50%等就业质量不高、社会需求减少相关专业点所在学院要为所在专业有需要的学生至少提供一个“微专业”方向供其选修。
三、申报材料
申报学院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桂林学院微专业申报书》
包含微专业名称、建设背景(含社会需求分析)、建设目标、特色与优势、教学团队构成等(模板见附件2)。
(二)微专业培养方案
1.清晰阐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2.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包含6-10门核心课程,总学分严格控制在12-20学分范围内。理论课/非独立实验课按 16学时=1学分,独立实验实训课按24学时=1学分计算。
3.明确培养周期。原则上为3个学期,最长不超过4个学期。
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
(三)师资条件报告
详述核心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行业背景及分工。
(四)就业前景分析报告
分析本微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领域、岗位需求及发展潜力。
(五)二级学院支撑保障说明
要求明确在政策、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提供的具体支持措施。
(六)招生简章
包含招收对象、遴选办法、修读安排(注明主要利用周末、寒暑假)、预计开班规模(不低于25人/班)、初步收费标准(原则上≤200元/学分,校企合作除外)等。
四、建设支持与管理
(一)经费支持
对获准设置备案并成功招生开办的微专业,学校在首个培养周期给予 3万元的建设经费资助,分期拨付。
(二)运行管理
获批微专业须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管理。教学可采取线上、线下或混合模式,须保证线下教学或直播互动学时(每学分课程不少于1/2学时)。
(三)资源建设
鼓励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每个微专业 至少建成1门在线开放课程。
(四)质量保障
学校将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与验收。评估合格者可继续招生,不合格者需整改或撤销。
(五)收费与分配
学费的70%由开设学院支配(用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实践、课酬等),30%由学校统筹。微专业教学工作量在教师岗位考核、职称评定时予以认可。
五、申报程序与时间
(一)学院论证与初审
各申报学院组织充分论证,经学院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
(二)材料提交
请各学院于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16:00前,将学院院长审核签字盖章齐全的申报纸质版材料(2份)报送至教务处知善楼8202-1办公室,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1293911071@qq.com)。逾期不予受理。
(三)学校评审
教务处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必要时组织答辩,择优立项。
(四)结果公布
评审结果报学校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请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研读《桂林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结合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积极组织力量,做好论证与申报工作。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钟英老师,联系电话0773-3699275。
特此通知。
附件:1.“双千”计划急需微专业产业领域和建设方向(参考)
2.桂林学院微专业申报书(模板)
3.学院“微专业”申报汇总表
4.关于印发《桂林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的通知
桂林学院教务处
2025年8月25日